请选择你想看的学习阶段
随时可以更改,请放心选择
国家公务员
国考笔试
国考面试
省考公务员
多省联考
教师考试
教师资格证
会计考试
初级会计师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安徽
公务员
事业单位
选调生
教师招聘
江苏
公务员
事业 单位
河北
事业-单位
河南
事业--单位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返回登录
立即注册
返回登录
首页 > 备考指导 > 申论热点: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其应对
申论热点: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其应对
-2024-
11/08
22:35

申论热点: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其应对

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需要多方面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1. 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

- 数据收集方面:

- 广泛且强制收集:很多人工智能服务在用户初次使用时,强制要求用户注册并授权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否则无法使用服务。用户为了获取服务,往往不得不授权,导致个人信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收集。例如一些 APP 要求用户提供大量个人信息才能正常使用,这其中可能包含一些与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联的信息。

- 隐蔽性收集: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信息收集更加隐蔽。一些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后台运行、传感器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如智能摄像头可能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记录用户的行为和环境信息;部分手机应用程序会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自动获取用户的位置、通讯录等信息。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

- 精准画像与隐私暴露: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能够从海量的零散数据中精准描绘用户画像,甚至挖掘出用户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行为偏好和潜在需求。这可能导致用户的隐私信息被过度暴露,例如通过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行为等信息,能够推断出用户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敏感信息。

- “黑箱模型”与不可解释性:部分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算法形成了“黑箱模型”,其工作原理和决策过程难以被理解和预见。这使得用户无法知晓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处理和分析的,也难以判断是否存在信息滥用的情况,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难度。

- 数据共享与传输方面:

- 信息传播范围扩大: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传播,个人信息在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的共享变得更加容易。智能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个人的身份信息、健康信息、行程轨迹等数据能够被整合和传输,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将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侵害。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设备如果存在安全漏洞,可能会导致家庭中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到网络上。

- 跨境数据流动风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化应用,跨境数据流动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存在差异,这使得个人信息在跨境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合规性问题和安全风险。一些国家的企业可能会将用户数据传输到其他国家进行处理,这可能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受到不同法律体系和监管环境的影响。

- 安全风险方面:

- 技术滥用风险:犯罪分子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人信息的窃取、篡改和滥用,以谋取非法利益。例如,黑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网络攻击,破解用户的账号密码,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虚假的身份信息进行诈骗等违法活动。

- 系统漏洞与攻击风险: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容易受到外部攻击。智能设备、软件程序等可能存在的漏洞,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而且,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安全漏洞的发现和修复变得更加困难,一旦系统被攻击,将会导致大量的个人信息泄露。

2. 应对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挑战的措施:

- 法律层面:

- 完善立法:国家应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应用中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加大对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例如,我国已经出台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仍需要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 明确责任界定:在法律中明确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开发者、使用者等各方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在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能够追究相关方的责任。对于因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要依法追究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技术层面:

加密技术: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例如,使用端到端加密技术,使信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加密传输,中间环节无法获取信息内容;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库被攻破后信息泄露。

隐私增强技术:积极研发和应用隐私增强技术,如差分隐私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技术、同态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在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例如差分隐私技术可以在不泄露个人具体信息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安全审计与监测:建立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审计和监测机制,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和防范安全风险。通过对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等数据的分析,监测是否存在异常的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行为。

监管层面:

建立专门监管机构: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人工智能与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负责对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管机构要对人工智能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使用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监管:行业组织应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人工智能企业加强自律,自觉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建立行业内的信息安全认证机制,对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认证和表彰,对违规企业进行曝光和处罚。

企业层面:

规范数据管理流程:人工智能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流程,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传输的规范和程序。在收集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在使用个人信息时,要经过用户的明确同意,并确保信息的使用目的和方式符合用户的预期。

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投入,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智能设备、软件程序的安全漏洞管理,及时进行漏洞修复和更新;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个人信息。

个人层面: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公众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在使用人工智能服务时,要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谨慎授权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不随意在不可信的平台或应用上提供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和举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者的责任。

购物车
消息
下载
公众号
顶部
0.031730s